经验谈No.204 | 随手一申拿下含金量超高的TUD offer?享受过程,降低期待总有意外之喜!

学生案例 / 建筑设计 / 2024-05-08 15:15:46

图片

图片

LI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 Architecture
GPA3.4/二等一学位
自我评价:明明不甘平庸,差点不思进取
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TUD -  Master Architecture, Urbanis mand Building Sclences
Edinburgh -  MArch Archltecture Part2
UMich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with Advanced Standing 
USC - Master Architecture($20k/yr)
WUSTL- Master  Architecture & Urban Deslgn 

申请时间线:

图片



OFFER展示
(截至发稿前)

图片



图片

做一个建筑实践者

[关于选择]

因为本科就是国外读的,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大三毕业后与留英同学的联系后得知,英国很难留下来(只有少部分高gpa的同学找到的part1建筑助理工作)而且工资很低,就萌生了去美国读硕士的想法。毕业后的薪资和找工作难度都友好很多。


图片


低估了今年申请季的激烈程度,而且自己准备时间并不够充分,加上本科gpa不太美观,所有的学校都只报了最传统的March项目,但在申请季的最后,拿到了建筑学界含金量很高的tud的offer,让我坚定地继续在建筑专业走下去的信心。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巴塞罗那集市


对于设计的看法,常感到当代建筑学生过于注重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和所代表的理念的批判性。却忽略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建筑的批判力量会在重复之中渐渐消散其力量。在其他人沉迷于在图纸上用夸张的,不切实际的巨构表达宏大叙事。他们凭此方式来利用建筑作为一种宣言来实现更大的文化或者社会改造野心。但比起这种”伪善的”行动方式,我更希望能做一个建筑的实践者,并不是说这必须保持一种二元对立的态度。


图片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布拉格街道&巴塞罗那街道


我们可以以实用性为首要价值,用结构的力量来展现建筑的内在性与超凡。关注当下生活的欢愉比远比关注遥远的行而上学的世界的解读所带来的忧伤更接近时间的永恒。唯一真实的永恒便是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也是我希望能进入TUD读MSc的原因。


自己在做毕设的时候为了研究美术馆的空间游览体验参考了阿瓦罗·西扎的项目,便在暑期前往他的家乡波尔图来了一场建筑巡礼。他的项目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建筑对场地特征和氛围的充分回应。波尔图海岸的保·娜瓦茶室以及勒萨德帕梅拉游泳池仿佛自然生长于场地之中,西扎的建筑常常以连续的空间变化带领人们走向令人难忘的终景。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勒萨德帕梅拉游泳池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保·娜瓦茶室


其次他的建筑作品拥有强烈的雕塑感,他和和德·莫拉设计的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馆,其巨大的,仅20厘米厚的向下弯曲的薄混凝土板覆盖了整个广场创造了难以忘怀的建筑感官体验。

图片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世博会葡萄牙馆


关于未来,其实实习后,感受到国内建筑行业加班极其严重,我不想此后的这样的工作环境将我的建筑热情消磨殆尽。因此未来能留在毕业学校的国家当地工作是我的一个小目标,之后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许会往学术界继续深造读博。


图片

享受过程 降低期待

[准备经历]

因为本科院校的风格原因,作品集的风格非常务实,基本没有概念性的项目,全是基于某种使用功能的落地项目研究,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部分体现结构特色。而我也听从了导师的建议,比起展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你,不如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一套作品集完整连贯的风格和理念的统一可能是招生官最希望看到的。申请TUD起初也是随手一申,只是当作美国方向申请结果不利的额外选择,我没有仔细查阅tud的作品集要求,只满足最基本的尺寸和页数,有很多对项目要求标注和解释的地方我都没有做,甚至400字的作品集介绍都没有写。但是作品集却意外地符合他们的要求和喜好,很感激tud仍然给我发offer。


对于如何调和时间,我大三太忙了,其实就是隔几周上一次课听点建议改设计,具体按照作品要求是9月份才正式开始的。整本作品集完成时间其实非常赶。


过程中其实我觉得没啥困难,在机构自己有问题可以找各种老师问,解决得很快。主要问题就是申请截止日期挤在一月初,作品集仍有很多工作未完成,再加上难以联系到学校老师要推荐信,12月份太多压力让自己很焦虑,但自己没有开摆,一边做好收不到推荐信大不了明年再申,一边继续做第四个项目和改文书,这段时间挺过来了也收获到了好结果。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斯特拉斯堡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天天来机构自习室感觉效率特别高,这也是我能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品集的关键原因,自习室还有墩墩和虎妞,两只小猫在你做作品集烦躁的时候情绪价值拉满!


对学弟学妹的小Tips!!


早做准备,一本好的作品集通常需要两年时间来打磨,如果我花费更多时间排版作品集和书写文书,也许美国方向能取得更好的成果。这几年的建筑申请异常激烈,对于那些今年没有取得好结果的学弟学妹们,也没必要气馁。建筑行业没必要追求本科毕业就申请研究生,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多工作两年也许能申得更好。另外,真正能申请大满贯的学生很少,平时少看点小红书的幸存者案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建筑理念和作品集风格,做好选校工作。申请过程中不要过于专注目标,享受做作品集的过程,过于期待一个结果会阻碍你设计的深入。




图片
纪念碑性建筑

[项目经历]


这是我在学校课堂之外做的第一个项目,非常具有野心。虽然没有申请到耶鲁,但是做这个项目所深入研究的过程也让我收获很多。


图片

纪念碑作为最具艺术价值和哲学思考的一类建筑,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在交叉原则和多种方法论的基础上来解释纪念碑现象的普遍理论。对于纪念碑的传统理解常常与存在于公共场所中那些巨大,耐久而庄严的建筑物或雕像联系在一起,它们常常传达出宏伟,永恒和静止的意象。但美国学者John Brinckerhoff Jackson提出“一座纪念碑可以是一块未经加工的粗糙石头,可以是诸如耶路撒冷断墙的残块,是一颗树,或是一个十字架”。


但不管纪念碑的形状和质地如何变化,也需要在可感知的“情境”中建构当下的、鲜活的、有情感的记忆以塑造纪念碑建筑的最为核心的“纪念性”。在作品集的第四个项目中,我尝试以不同的视角审视我们所纪念的对象。


图片

位于马鞍山市东部的凹山矿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地点。凹山矿坑曾高达180多米,因为拥有丰富的优质铁矿石,被誉为“钢铁粮仓”,对城市经济乃至国家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然而,自2017年停止开采后,这个矿坑的最深处已降至海拔负215米,进入了生态恢复阶段。


图片


尽管国家对这片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予以赞扬,但我们需要跳脱人类视角,重新审视这片被开采后留下的巨大伤疤。简单地将其改造成人工湖等行为,会粗暴地抹去人类的记忆和历史。这种处理方式将剥夺后代了解这些遗址并从中汲取智慧的机会。因此,我想通过建造一个以线性叙事的三个建筑物来喻示着这个场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此延续这个地方的故事和价值,同时留下供后人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矿坑的枯竭带来了建筑的诞生,章节一的建筑体通过一个盘旋向的运动模式唤起进入矿坑的经历。顶部天窗的光线随着楼梯的下降而逐渐微弱, 这象征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望着建筑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寂静逐渐蔓延。人们被封闭的环境和对称的布局所敬畏的同时,也为事物的凋零而感伤。


图片

章节二的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犹如一个好奇的孩子踮起脚尖伸头眺望远方的世界。金属框架包裹了竖向细柱,树木,建筑以及流动的人们,展现了一种人类参与进自然的秩序井然的过程,而山丘上的树林同样包裹了建筑物。这种双重包裹的关系诠释了一个不断变化且神秘的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关系。


图片


三部曲的最后一个体块被明确塑造成一个可以进入的纪念碑,这个建筑能够带领人们跨越表面世界的局限性,认识到建筑以及所处的环境可见事物之外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而建筑物的一大一小两个洞口所组成的通道,从小到大是从黑暗到光明的揭示过程,是穿透阻碍人们认知事物本质的“摩耶之幕”的过程。行走面向湖面的平台上,我们也许能重新建立自身与他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在通过揭示洞察到事物的另一面后,踏上从大到小的归途是对认知的汇聚。


图片


这个“记忆三部曲”是我尝试让纪念碑摆脱成为被孤立的对象,着眼于它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它承担着保存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巩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纽带,实现着表面世界与形而上学世界的纽带,或是现在与未来的联系。



图片

师资不错

[LAC相关]


选择申请机构的时候也没怎么多家对比,朋友之前就选择这个机构,申请到了AA的建筑本科,感觉师资应该不错。


大三的两个项目是项目老师带着做的,虽然平时学业忙,没有按照作品集要求去做,但是辅导课很好地帮我梳理了设计思路,老师也提供了不少灵感。随后9月份便跟着全职老师修改并完善整本作品集了,之后的两个新做项目推进也十分顺畅。程老师非常擅于发掘学生的特点并让其充分展现出来,他发现我每个项目都会研究一些结构的东西,便主动帮我联系TUD毕业的金老师帮我看看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要特别感谢金老师,虽然老师并不是我的项目辅导老师,但是没有金老师专业的修改意见,我应该是拿不到TUD的offer。




图片
旅游&摄影&演唱会
[日常生活]

在这条学习和摸索的道路上,一本名为《身体,记忆与建筑》的书进入了我的视野。这本专为耶鲁建筑学院低年级学生所撰写的书籍让我重新思考了建筑,建筑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感知,它也传达了身体关于触觉和嗅觉的体验。建筑让身体在生死盛衰之间带着全部真理和错误的认同,去应对碎片化的现代都市生活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危机。建筑所创造的空间以及残留在建筑材料上的时间厚度,使记忆成为身体的衍生物,赋予人们追寻超越日常生活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图片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波尔图车站

图片

▲LI的摄影作品:英格兰湖区风景

平时上学就是忙于学习,放假会到处旅游, 游览欧洲的一些城市,进行建筑摄影。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看演唱会,在英国看演唱会的氛围很好,而且票相比国内真的便宜不少。看过Billie Ellish, Imagine Dragons, Sam Smith, One Republic 还有 Blur的。


图片

▲Billie Ellish演唱会


图片

▲Imagine Dragons演唱会


图片

▲Blur演唱会


图文来源:L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图片

wechat:客服账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