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No.221 | 年年拿奖的双一流学姐最终决定收下NUS的热门offer:可持续方向吸引我且远超预期
申请时间线:
在学习中探索
其实初衷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抱负,只是比起在国内读研更想体验一下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与学习环境,希望与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更新更开阔的视野。
其实我现在和最初去欧洲读一个两年制项目的预期完全不同,经历了种种命运的安排之后现在大概率会选择NUS。
从申请的项目其实也可以看出,我对可持续方向的内容非常感兴趣,ISD这个项目的课程设置非常符合自己对想学的东西的预期。而且当初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向我强调这个项目招收的学生会来自建筑规划景观甚至环境专业,会很重视不同专业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这也是吸引我点之一。
总觉得本科五年过去,建筑学像是自己的老朋友,但自己却也还是个小学生。感觉建筑设计是在要在许多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所以面对各种作品和大师的时候就总是不敢贸然进行一番judge,觉得好像什么都挺有道理的。最近喜欢一些立足中国本土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的设计案例, 如果以后有机会做建筑师的话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和好看空间合影大概是每个建筑学生都会干的事儿
关于以后要做什么,设计还是技术还是其它方向我并没有很确切的设想,也不想给自己太多预设好的限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摸索。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准备经历]
项目二是用了之前有一年台达杯的题目情境和场地,也是我四个项目中和“可持续”主题联系最明晰的一个。这是一个集研学接待和村委会功能为一体的驿站,场地在四川平武的关坝自然保护区中。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部分是在形体生成阶段多方案对比的思路,形体生成过程就像一个思维导图,每一步给出两个不同的方案用软件做日照、热辐射、舒适度的模拟,让模拟结果来决定选择哪一个方案进行后续的深化。而且在最后还对主被动技术的选择以及当地材料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虽然涉及技术的部分并不一定做得很完美,但是能在设计中融入这些内容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另外就是除了建筑本身这个项目还用比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对它在运作模式上的设想。这个方案把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教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切入点:研学驿站中设置的非遗工坊、农产品销售等功能可以增加村里的工作岗位和经济收入;住宿模块和食堂提供条件更好的民宿接待;针对研学儿童的空间可以强化场地已有的自然教育产业。
同时设计还考虑应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还有如何吸引在外务工年轻人回村并以此来解决留守家庭的困境,希望用这种良性循环的运作模式达成基地环境、经济、社会多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当时咨询了很多家中介和机构,起初最明显的感觉是LAC的咨询老师说话最真诚哈哈哈,也能感觉到LAC各位老师都很负责和专业,再加上同学的推荐好评,最后就选择了LAC。总之就是很感谢整个准备过程中的各位老师。
在做作品集的过程中石老师总是能很快帮我把逻辑与思路梳理清晰,也会提供很多有用的学习参考资料。我本身有些社恐,有时候学生思维的惯性也会让我很害怕老师提出的异议或批评。但石老师在指导设计的时候总是会很鼓励我有一些自由的想法,也总能提出很多很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了我许多自信的同时又能让人快速地学习和适应。这让我建立起了很多很好的思维习惯,即便是在现在忙完了申请在做毕设的阶段也获益良多。
当然还也要感谢申请老师和教务老师,我总是爱踩着DDL交东西真的给她们添了不少麻烦呜呜呜。而且申请阶段的文书、推荐信还有申请流程什么的我总是习惯自己把握,老师们也都非常尊重我的想法,总是很有耐心也会不断鼓励我。
来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邹凡凡的秘密三部曲!是三篇少年公路小说,第一次看还是在小学的时候。和哈利波特和老友记之于一些人一样,它们就像是我的安全屋,在焦虑迷茫难过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好像一下子就会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在每一个故事中飞翔的状态。
▲秘密三部曲
平时会听音乐、对小猫小狗随地大小摸、做杂七杂八的手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一些东西、时不时在备忘录里写一些随想随笔然后发到没人认识我的小红书账号上。INFP大概就是有很多很多爱好,但每一样又坚持不久且不精通,但我不觉得这样就一定是不好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有限的时光中尽可能多的体验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对我来讲其实是很幸福的哈哈。
▲最近在做羊毛毡小猪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